关于《北京折叠》

事情越多读书越少,读书越少且越读越短,读郝景芳同学的《北京折叠》因为久仰大名,因为短平快,更因为对这个80后作者的好奇。
《北京折叠》是不是配得上雨果奖不想去做过多的讨论,就好像BobDylan勇夺诺贝尔一样,这都是一个奖项一时的选择,难言没落或者变迁,都只是文学对一个时代社会状况的应激反应。
说回“折叠的北京”,这样的设定也许并未见多少“新奇幻想”亦不够那么“科学合理”,作者对这样的北京所处世界的前因后果也并没有做出足够的解释,但这些从结果来看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至关重要”,至少这样一个科幻意象足够成为郝同学本作的起点,而对其所代表的阶级固化的社会的描绘恰恰是雨果奖看重本作的亮点。
就文学性而言,相较于传统文学的重量,稚嫩的郝同学理所当然的还不够,但比起那些烂大街的青春玄幻穿越武侠种种,还是会有那么一些吉光片羽的语言能被记忆,这样也就诸多不易了。
今年五四,一游学海外的爱国学生质问我,大叔为何谈政治而意冷?读《北京折叠》又叫我想起这件事来,当“阶级固化”作为一种意象获得全球至高“科幻”奖项认可的时候,今时今日的我们却在每一天的现实生活中dealing with it. 这是全世界的科幻,却正是我们的现实,也是我们的政治。
《北京折叠》的科幻性也许辜负了郝同学清华物理系的名头,《北京折叠》的文学性也许会被诟病配不上雨果奖;但至少其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化为己有的表达够得上一种艺术的态度,能肯定这一点,就是一个作者最好的开始。

评论
热度(14)

© SJ | Powered by LOFTER